張濤甫
  這兩天,阿裡巴巴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敲鐘一事,成為萬眾矚目的特大新聞。起於草根的馬雲,經過15年的另類打拼,締造了一個互聯網經濟帝國。
  可以說,阿裡的成功是不可複製的,正如谷歌、蘋果的成功同樣不可複製一樣。馬雲抓住了互聯網這個傳播工具,將其轉變成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,創造了新的商業模式,用“巧實力”改變了中國經濟發展方式。政府喊了那麼多年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,可馬雲利用互聯網杠桿,四兩撥千斤,顛覆了國人沿襲多年的消費習慣,撬動了板結的中國經濟結構,真的實現了經濟發展方式轉型。目前我國國民消費總額為3.4萬億美元,其中電商消費為3050億美元,在線購物者為3.02億人。這些數字,離不開阿裡巴巴的貢獻。
  互聯網對當下中國的改變幾乎是全方位的。但是,技術功能從來都不會被均衡地開發出來,互聯網技術在中國落地開花,其多元化功能並非是均衡釋放的。俗話說,“用進廢退”。與西方發達國家比較,互聯網在中國的功能開發就出現不一樣的趨向:其表達功能和娛樂功能顯得特別突出,商業功能並不明顯。互聯網在中國20年,其技術功能在不同的時間區間內,釋放出的效用存在差異。在大部分時間內,中國互聯網的表達功能和娛樂功能顯得特別活躍,以至於,互聯網上的口水壓力和眼球壓力特別大。“吐槽”和“圍觀”構成了中國互聯網的特大景觀。
  造成上述偏向的原因,與互聯網技術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潛力有關,更是與技術之外的社會語境深刻關聯。“媒介是人的延伸”,而人則是社會的人。中國特殊的社會結構和邏輯內在地規定了互聯網技術的社會向度。中國網民在虛擬世界喜好“吐槽”和“圍觀”,很大程度上是因現實世界不足和不滿引致的。“堤內損失堤外補”。網民們在現實中得不到的,就到網上尋求替代性滿足。有時候,網下得不到的欲求,在網上甚至會出現報複性的釋放,結果就會造成了網絡空間的“流動性過剩”。於是乎,網上的輿論壓力就會很大,“軟風險”不斷升級,給當下中國社會帶來諸多不確定性。
  阿裡巴巴的貢獻在於,它改變了中國互聯網功能的結構,使得互聯網原本過度偏向表達和娛樂功能,轉向延長其商業功能。互聯網功能結構如此變化,其影響是雙重的:既可以發展中國經濟,促進中國經濟結構轉型,讓更多消費者從中受益;同時也可以稀釋網絡“流動性過剩”積壓的風險,實現互聯網功能分流,優化互聯網功能結構。
  當然,網上功能結構的優化離不開網下社會結構的優化。只有網上網下互動,才不至於“頭痛醫頭腳痛醫腳”。▲(作者是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)
(編輯:SN090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g32jgjrb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